羅大經(jīng)《鶴林玉露》載:“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”。當時人們認為,有些黑茶和檳榔在南方濕熱之地,都可用來“御瘴”。而且,嚼檳榔能夠生津發(fā)熱,勞作辛苦之余,嚼一嚼檳榔能夠提神,這點也與茶的作用相近。
《本草綱目》曰:出交州者,形小味甘。廣州以南者,形大味澀。又有大者名豬檳榔。皆可作藥。小而味甘者,名山檳榔。大而味澀核亦大者,名豬檳榔。又檳榔生食,必以扶留藤,古賁灰為使,相合嚼之,吐去紅水一口,乃滑美不澀,下氣消食……俗謂“檳榔為命賴扶留”以此。古賁灰即蠣蚌灰也(交州:古地名,指今廣東、廣西等地)。
交州所產(chǎn)“形小味甘”的檳榔曾遠近聞名。估計當時不少喜歡吃檳榔的人,發(fā)現(xiàn)檳榔和一些黑茶在香和味之間有著類似的地方,民間便有了喝茶“好似嚼檳榔”的說法,“檳榔味”由此而生。
至于黑茶“檳榔味”的形成,目前眾說紛紜,尚無定論。有人認為成因可能有二:一是松煙味轉(zhuǎn)化形成;二是黑茶特有的茶種及工藝經(jīng)陳化后產(chǎn)生。二者有一共同點,即都需陳年存放才能產(chǎn)生檳榔香。
]]>